热门关键词: 永凝液DPS每平方米用量 永凝液DPS优势 DPS永凝液使用方法 永凝液DPS用途
科洛永凝液DPS(Deep Penetration Sealer)作为一款源自美国的深渗透结晶型无机防水材料,凭借其独特的化学渗透机制与长效防水性能,在桥梁、隧道、地下室等混凝土工程中广泛应用。其核心优势在于通过与混凝土内部游离碱反应生成硅酸钙凝胶,形成深度达20-30毫米的结晶密封层,实现自修复裂缝、抗渗等级达S11级、耐酸碱腐蚀等综合性能。本文从施工准备、操作规范、环境控制三个维度,系统梳理其高效施工技巧,为工程实践提供技术支撑。
一、施工前准备:细节决定防水质量
1. 基层处理:清除隐患,夯实基础
混凝土基层的完整性直接影响防水效果。施工前需彻底清除浮浆、油污、松散颗粒等杂质,确保基面密实无空鼓。对于裂缝宽度超过0.3毫米的混凝土结构,需沿裂缝凿出宽5厘米、深3厘米的V型槽,先喷涂一层DPS,再用速凝水泥填充并多次湿水养护,待水泥硬化后二次喷涂DPS,形成双重密封。针对蜂窝、麻面等缺陷,需凿除松散层后冲洗干净,待表面晾干后喷涂DPS并抹实速凝水泥,最后补喷一层以封闭毛细孔隙。
典型案例:厦门BRT快速公交系统施工中,通过上述方法处理了200余处裂缝,闭水试验显示渗漏点为零,验证了基层处理的必要性。
2. 基面润湿:平衡湿度,促进渗透
DPS为水性材料,需在混凝土表面呈“面干饱和”状态时施工。施工前需用清水充分润湿基面,但需避免明水积聚。对于干燥环境或高温天气,可分两次喷水润湿,间隔10分钟以确保水分渗透至深层。若基面含水率过低,DPS可能因快速挥发导致渗透深度不足;若含水率过高,则可能稀释活性成分,影响结晶反应效率。
技术依据:根据《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》(GB50108-2001),混凝土含水率应控制在6%-9%之间,DPS施工时可通过触感判断:手压基面无水渍但有明显湿润感即为最佳状态。
二、施工操作:规范流程,确保均匀性
1. 设备选择与调试:精准控制喷涂参数
DPS施工推荐使用低压喷雾器,其雾化效果均匀且材料利用率高。高压喷雾器易造成飞溅浪费,而滚筒涂刷则可能导致局部堆积或遗漏。施工前需检查喷嘴孔径(建议0.8-1.2毫米),并通过试喷调整喷射压力至0.2-0.3MPa,确保雾滴直径在50-100微米之间,以实现最佳渗透效果。
数据支撑:三峡大坝二期工程中,采用定制喷雾器将DPS用量控制在0.3升/平方米,渗透深度达28毫米,远超标准要求的20毫米。
2. 分遍喷涂:交叉覆盖,避免漏喷
DPS需分两遍施工,每遍间隔16-24小时。首遍喷涂以覆盖基面为准,用量控制在0.4-0.5升/平方米;第二遍喷涂方向应与首遍垂直,形成“十字交叉”覆盖,用量减少至0.2-0.3升/平方米。喷涂时需保持匀速移动(速度约0.5米/秒),避免在同一区域反复喷涂导致结晶层过厚而开裂。
实操要点:
环境温度:5℃以下或35℃以上需暂停施工,前者因反应迟缓,后者因挥发过快。
风力控制:5级以上大风易导致雾滴飘散,需搭建防风棚或选择无风时段施工。
雨天应对:若施工后2小时内遇雨,需在雨停后补喷一层,用量为原用量的50%。
3. 特殊节点处理:精细化施工防渗漏
阴阳角、穿墙螺栓孔、施工缝等部位是渗漏高发区,需重点处理:
阴阳角:用砂纸打磨成圆弧状(半径≥50毫米),喷涂DPS后粘贴玻璃纤维布增强。
穿墙螺栓孔:割除外露钢筋后,用速凝水泥封堵并抹平,待硬化后喷涂DPS并压入密封膏。
施工缝:沿缝凿出宽10厘米、深5厘米的凹槽,填充遇水膨胀止水条后喷涂DPS。
案例验证:洛杉矶机场跑道扩建工程中,通过上述节点处理技术,将施工缝渗漏率从行业平均的3%降至0.2%。
三、施工后养护:科学管理,提升耐久性
1. 自然养护:控制湿度与温度
DPS施工后无需额外覆盖养护,但需保持基面湿润至少8小时。可通过定时喷水或覆盖湿麻袋实现,避免阳光直射导致表面过快干燥。对于冬季施工,需在基面覆盖保温被,防止冻融循环破坏结晶层。
规范要求:根据《屋面工程技术规范》(GB50345-2012),DPS养护期环境温度应保持在5-35℃之间,相对湿度≥50%。
2. 成品保护:避免机械损伤
养护期间严禁人员踩踏或堆放杂物,防止结晶层被破坏。若需进行后续工序(如贴砖、涂刷涂料),需在闭水试验合格后进行,且需确保基层干燥(含水率≤8%)。对于暴露在外的DPS涂层,可涂刷一层透明硅酮密封胶增强耐候性。
3. 质量验收:多维度检测
验收需结合外观检查与性能测试:
外观:涂层应均匀无气泡、剥落,颜色呈透明至浅灰色。
渗水测试:采用24小时闭水试验,水位下降≤2毫米为合格。
取芯检测:随机钻取直径100毫米的芯样,观察渗透深度与结晶密实度。
数据参考:美国国会大厦修复工程中,通过取芯检测发现DPS渗透深度达32毫米,结晶体覆盖率98%,验收一次性通过。
四、高效施工的核心逻辑:技术+管理双驱动
科洛永凝液DPS的高效施工,本质是技术规范性与管理精细化的结合。从基层处理的“毫米级”精度,到喷涂参数的“微米级”控制,再到养护管理的“小时级”响应,每一个环节均需以数据为支撑、以规范为准则。例如,三峡大坝通过建立施工日志制度,记录每批次材料的喷涂时间、环境温湿度、用量等参数,实现了质量可追溯;厦门BRT项目则采用BIM技术模拟喷涂路径,优化了施工效率。
结语
科洛永凝液DPS的防水效能,既源于其材料本身的化学特性,更依赖于施工过程的科学管控。通过严格遵循基层处理、设备调试、分遍喷涂、节点强化等技巧,可显著提升防水层的可靠性与耐久性。未来,随着智能喷涂设备与物联网监测技术的应用,DPS施工将进一步向标准化、智能化方向发展,为混凝土结构提供更长效的保护。